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給航天工作者回信、致電,同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天地通話”……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
全年實施宇航發射任務64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夢圓“天宮”;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中國再添“太空印記”……過去一年,中國航天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正邁得更穩更遠。
在4月24日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天以勃發之氣,巡天探宇叩問蒼穹,向著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勇毅前行。
“這么美的地方,我還會再來,我必須再來。”2005年,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俯視地球的航天員費俊龍,面對蒼穹許下了心愿。
多年后,在距離地面400多公里的軌道上,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4月15日,航天員費俊龍、張陸在地面工作人員和艙內航天員鄧清明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第四次出艙活動,刷新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航天員在空間站忙碌的同時,地面上的南海之濱,工作人員為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保駕護航”。它的“乘客”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正等待與其攜手遨游星漢,續寫中國空間站的傳奇。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對于樣品的研究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
首次發現的月球上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我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上新礦物的國家。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上,我國科學家介紹,在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祝融號著陸區發現了水的活動跡象,表明火星該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神舟”往返、“天宮”建成、“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深邃的人文關懷,又彰顯著當代中國人探索、進取、求真的科學精神和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已步入快車道,探索宇宙的腳步更加鏗鏘。
不久前,我國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云三號G星,搭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沖霄漢,全球降水測量衛星家族首添“中國造”。
太空中,顆顆中國明“星”熠熠生輝——不論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云”為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通世界。
據統計,我國在軌運行工作航天器數量超過600顆,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服務國計民生,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重要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航天重大工程的進展為繁榮航天文化藝術創作厚植了良好的土壤和環境。只有點亮航天夢想,做好科學普及,才能不斷匯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之力。
近年來,航天題材文化藝術影視作品不斷涌現,航天文旅產業發展壯大,一大批航天科普圖書、航天科普課程等深受喜愛。今年航天日期間,系列科普活動看點更足。
“我們將舉辦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有關交流與研討等一系列活動。”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說,相關航天展館、航天設施將集中向社會公眾和大中小學生開放,一批院士專家走進校園,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宣講。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我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著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鍵技術攻關,與相關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伙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論證太陽系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一項項面向前沿的重大航天任務工程正有條不紊向前推進。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一點點實現,其積淀而成的航天精神,猶如璀璨星辰,必將激勵無數來者叩問蒼穹、探索不停。
(據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李亞彪、胡喆、宋晨、徐海濤、吳慧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