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們眼里,父母就是他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合伙育兒中,父母要合力承擔起孩子們賦予的這個“殊榮”,發揮好父母雙方各自的優勢。
當好“孩子王”:讓孩子在玩中受“教”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可能有一天,你發現孩子突然喜歡“打人”時,請不要慌張。這可能是孩子到了特有的敏感期,是孩子成長發育的正常階段。
喬治就有一段時間特別愛打人,常常把姐姐打哭。因為喬治喜歡看打怪獸的動畫片,他會模仿里面的大戰場景,經常“哼哼哈哈”地和家里人一起“玩”,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這樣做會讓別人不舒服。
我們的解決辦法是:讓爸爸和孩子們一起玩“摔跤比賽”!爸爸在和孩子們一起打鬧的時候很“認真”,會提前講好游戲規則,過程中不會因為他們兩個是孩子就故意放水,偶爾也會讓喬治感受一下“疼”。兔爸在和孩子們玩的過程中,每當喬治受不了時,爸爸就會問他:“這樣你是不是很疼,你是不是想哭?你這樣打姐姐的時候,姐姐也是很疼的。”喬治含著眼淚點點頭。
在兔爸這個“孩子王”的帶領下,原本愛打人的喬治感受到了這樣做的不妥之處,從而改掉了自己的壞習慣。
沒有爸爸陪著玩過泥巴、打過仗的孩子,童年是不完整的。對于愛打人的孩子,爸爸媽媽與其反復說教,甚至有意懲罰,不妨試著當好“孩子王”,參與到孩子的游戲生活中,陪孩子在游戲中領悟、在玩中受教,這應該是最不傷父子之情和母子之情的教育方法了。
偶爾演演戲:給孩子親身示范
如果說生活像一部電影,那孩子就是這部電影的觀眾,而我們就是電影中的主人公。觀眾無時無刻不在觀察父母以及身邊人的各種言語、行為等,以此來構建自己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外,還要偶爾當回演員“演演戲”。
孩子們小時候害怕打針,每次打疫苗都十分抗拒。其實這是他們的心理保護機制在起作用,孩子們對自己不熟悉的環境以及事物都會產生排斥。這時候,就是父母表演的關鍵時機了。父母可以再現自己小時候打針的情景,讓孩子清楚打針這件事是怎樣的,多一些了解,就會少一些心理上的不安。通過父母的情景再現,幫助孩子們減少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感,增加孩子們的安全感。
記得網上有個視頻很有意思,大致是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兒子在吃飯。爸爸只吃肉,不吃青菜,吃了一口青菜就要吐出來,這時候媽媽拿著拖鞋就掄了過去。然后,兒子瞬間就低頭開始吃起了青菜……
我們反對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雖然這個視頻有很多夸張、搞笑的成分,但是通過家人“演戲”,有時候真的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當孩子遇到困難退縮時,當孩子無法面對失敗時,當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時……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不光是講一些大道理,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們講解我們小時候遇到的類似情景,甚至可以情景再現。你可以經常用這樣的開場白:“媽媽小時候也害怕,后來……”“媽媽小時候也不想上學,但是……”
總之,通過展示父母的真實經歷,或者“虛構”一些故事情節,可以讓孩子們從父母的示范中得到反思和安慰,起到榜樣指引的作用。
做好咨詢師:幫孩子剖析問題
心理學者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中講過這樣一段話:“當一個人跟我們說一件事或者吐露心聲時,其實他對我們是有角色期待的。這種角色期待提供了我們的行為線索,讓我們會不自覺地去順應,從而做出符合這個人期待的行為。”
是的,從關系的角度看,我們都處在不同的關系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了孩子之后,我們成為父母。當孩子向我們訴說、吐槽甚至抱怨某件事或某個人的時候,孩子其實對我們是有角色期待的。
那么,在孩子遇到問題或情緒異常時,我們的角色應該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心理上的咨詢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麻煩事”。馬琪朵有時候一遇到事情就會發脾氣,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于是我們就會幫助她把整件事情重新梳理一遍,陪孩子一起重新去面對當時的問題,幫助她把問題分解,通過分析告訴孩子哪一個環節出了錯,才導致她發脾氣的,哪一個環節可以換一種方式去解決,等等。通過這種方式,讓馬琪朵在冷靜的時候重新審視自己的情緒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孩子下次遇到類似事件時,才能處理得更加得心應手。
總之,養育孩子,也是父母的自我修煉過程。在合伙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十八般武藝,瞬間變成孩子需要的任何角色:警察、調解員、裁判、咨詢師、孩子王、朋友……在孩子們眼里,父母就是他們的英雄和榜樣。
馬丁說:
1、人天生愛玩,我小時候喜歡騎馬打仗、斗雞、打彈球,長大了喜歡體育運動、電腦游戲。人的成長史可以說是一部游戲史,愛玩、會玩的人擁有最可貴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碰到工作上的困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比較多,可以說這些寶貴的能力是在玩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一個不會玩的人是乏味的人,一個不會玩的人生是無趣的人生。
2、我在做節目時發現,有些孩子是不會玩的,他們的生活中只有學習、聽話、循規蹈矩。他們的父母和教育者“扼殺”了他們“愛玩”的天性。這種唯分數和所謂優秀的教育方式,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3、身為父母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不會陪孩子玩,我們白白放棄了與孩子溝通和示范解決問題的最佳機會。不通過陪伴和游戲,我們無法和孩子真正成為“自己人”,心意不相通,沒有游戲時的歡笑,孩子終究和父母是生分的。
來源:接力出版社授權選載于《育兒合伙人》